211【原文】尧舜大圣,而生朱、均;瞽鲧至愚,而生舜、禹;揆以馀庆馀殃之理,似觉难凭。然尧、舜之圣,初未尝因朱、均而灭;瞽、鲧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贵自立也。【白话】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什么意思呢?读一读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纲鉴易知录》就一目了然。盘古,又称盘古氏,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盘古创造了世界。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接下来就是三皇,就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就是五帝,就是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尧即唐尧,舜即虞舜,唐尧和虞舜并称为尧舜;唐尧和虞舜是古史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是古史传说中的两位大圣人,是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唐尧的长子叫朱,夏族(阪泉之战后改称华夏族),姓伊祁,名丹朱,不成材不成器,是不肖之子,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舜的嫡子叫均,出生于商地,并被舜封于商地,因此被称为“商均”;舜觉得自己的儿子商均沉迷于唱歌跳舞,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因此将共主之位禅让给了禹;舜死后,禹守孝三年,随后将共主之位交还给舜的嫡子商均,但时,天下人仍然追随禹、朝拜禹,毅然决然地离开商均;因此,禹仍然成为了共主之位的实际拥有者,商均从此丢掉了帝位;禹让商均在封地供奉先祖,商均在商地建立诸侯国虞国,都城为虞城(即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瞽,瞽瞍(ɡǔ sǒu),瞽叟,是个盲人,性格顽劣不讲道义,却是古代大圣人舜的父亲。鲧(gǔn),曾经用河岸边修筑河堤的障水法即堵的方法治理洪水,缓解了中原洪水的泛滥,劳苦功高;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彻底平息水灾;但是,鲧的儿子禹,从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中汲取经验,变堵为疏,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治水大业。根据以上阐述,古代大圣人唐尧的长子丹朱却不成材不成器、是个不肖之子,古代大圣人虞舜的嫡子商均却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说明子不如父;但是,瞽叟性格顽劣、不讲道义、是个盲人、却是古代大圣人舜的父亲,鲧(gǔn)治水失败、却是留下千古美名、大禹治水的古代圣人禹的父亲,说明父不如子。参究余庆余殃之理,参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理,按说,常理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平庸儿平庸,但是现实常常出乎意料之外,往往是老子英雄儿寻常,老子平庸儿争气。真实的情况是,古代大圣人尧和舜,并没有因为儿子丹朱、商均的不争气而影响到民众心目中的伟大,大圣人依旧是大圣人,与儿子有没有出息无关;虽然瞽叟的儿子是大圣人舜,鲧的儿子是大圣人禹,但是老子是老子,儿子是儿子,一码归一码,大圣人的光辉并不能掩盖住瞽叟的性格顽劣、不讲道义和鲧的治水失败。所以说,人贵自立,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能够救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这段古文,“尧舜大圣,而生朱、均;瞽鲧至愚,而生舜、禹;揆以馀庆馀殃之理,似觉难凭。然尧、舜之圣,初未尝因朱、均而灭;瞽、鲧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贵自立也。”概括起来说就是,“珍惜助缘,人贵自立。”【注】1、尧,“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史称“唐尧”。据说尧、舜时开始将我国疆土划定为十二州,所以后世常把“尧封”当成中国的代称。总之,古代人民对“尧”极为崇拜,所以古籍中的“尧天、“尧年”等词,都用来比喻理想中的太平岁月、升平盛世。2、舜,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三皇五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的代表。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书纪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又称帝舜、虞舜、舜帝。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3、大圣,①佛教称佛、菩萨。《法华经·方便品》:“今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无量寿经》卷上:“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观无量寿佛经·秒宗钞》:“佛是极圣,故称大圣。”②古谓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绝、通晓万物之道的人。《荀子·哀公》:“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汉·扬雄《法言·吾子》:“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覩其识道也。”汉·刘毅:“伏惟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乾坤之德。”③称帝王。《吕氏春秋·君守》:“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一:“帝曰:'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盖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大圣之度,慈厚若此。”④谓极有神通。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我女大圣,死经二十三年,犹能与生人交往。”⑤指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齐天大圣》:“客言大圣灵著,将祷诸祠……入殿瞻仰,神猴首人身,盖齐天大圣孙悟空云。”4、朱,丹朱(生卒年不详),夏族(阪泉之战后改称华夏族),姓伊祁,名丹朱。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尧的长子。相传,因为丹朱不肖,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帝尧逝后,舜将帝位让于丹朱,并为尧守孝三年。三年后,丹朱为政不善,还位于舜。此外,丹朱还是中国围棋界最早的“棋圣”,是祁姓、刘氏家族的远古二世祖。5、均,舜的儿子名字叫商均。商均是舜和娥皇、女英的儿子。商均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相对较少,主要事迹包括以下几点:身份背景:商均是舜的嫡子,出生于商地,并被舜封于商地,因此被称为“商均”。历史评价:虽然商均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不多,但有一些描述指出他性格较为懒散,缺乏治国才能。舜认为他只懂得唱歌跳舞,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因此将共主之位禅让给了禹。继承情况:舜死后,禹守孝三年,随后将共主位交还给商均,但天下人仍然离开商均而去朝拜禹,因此禹仍然接任共主之位,商均从此丢了帝位。禹让商均在封地供奉先祖,商均在商地建立诸侯国虞国,都城为虞城(即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6、瞽,舜的父亲是瞽叟。瞽叟是个盲人,性格顽劣不讲道义,对舜和他的异母弟弟象态度截然不同,更加宠爱象。瞽叟的家庭背景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后代。舜是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家族沦为平民。瞽叟的父亲是桥牛,桥牛的父亲是句望,句望的父亲是敬康,敬康的父亲是穷蝉,穷蝉的父亲是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舜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非常艰难,但他以超乎常人的德行和忍耐力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和爱戴。即便面对家人的刁难和陷害,他始终保持着和善与宽容,这种以德服人的品质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瞽瞍,ɡǔ sǒu,瞽和瞍都指瞎,又指虞舜之父,简写为瞽叟。叟,sǒu,〈书〉年老的男人。7、鲧,鲧(gǔn),又作鮌、骨系(合字),禹的父亲,相传为颛顼之子(一说颛顼五世孙 ),字熙。居于崇(今河南嵩山一带),称有崇氏,又称崇伯。中国汉族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姒姓,有崇部落首领,史称“崇伯鲧”。尧时洪水泛滥,受四岳推荐治水,用筑堤堵水之法,九年不成,被舜殛死于羽山(今江苏东海县北面),或说是创造城郭者(《世本·作篇》)。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用在岸边设置河堤的障水法,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彻底平息洪水灾祸,因此有了大禹治水。一说因鲧与尧之子丹朱、舜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失败而被尧流放至羽山;一说是“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总之,鲧葬身于羽山,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治水英雄。8、至愚,上愚,极愚。《荀子·儒效》:“狂惑戇陋之人,乃始率其羣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夫是之谓上愚。” 王先谦 集解引 刘台拱 曰:“上愚犹言极愚。”
愚,戆也,闇也,蒙也,昧也,蠢也,钝也,愗也,滞也,固也,蔽也,冥也。一曰愚之言寓也,无所为,若寄寓然。【荀子·修身篇】非是是非之谓愚。 又【山海经】天愚,神名。居苦山东堵山。 又姓。又叶鱼侯切,音吽。【华窍自责文】圣恩雨注,哀弃其尤。猥命草对,润被下愚。 从心从禺。禺,猴属,兽之愚者。9、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 [1],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 [46-47],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 [2]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 [3]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莘冢集)之女修己。 [57]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4],国号为夏,分封丹朱(尧的儿子)于唐国,分封商均(舜的儿子)于虞国。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后人称为夏禹,成为上古时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 、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至禹陵祭祀。10、揆,【说文】葵也。【尔雅·释言】度也。【易·系辞】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注】循其辞,以度其义。【诗·鄘风】揆之以日。【史记·律书】癸之爲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 又百揆,官名。【书·舜典】纳于百揆。【传】纳舜于此官,揆度百事也。【后汉·百官志注】百揆,尧初别置,周更名冢宰。 又【正字通】渠惟切,音葵。字汇阙平声,非。◎按唐韵,集韵诸书,揆字止收纸韵,不入支韵。经典释文亦无平声,从旧可也。本作。11、馀庆馀殃之理,《坤·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坤·文言》是用来解释《坤》初六爻的。初六爻曰:“履霜,坚冰至。”见图4图4. 《易经·坤》局部爻辞注释“馀(yú)”字,在汉·许慎《说文解字》里注释说:“小篆' ’饶也。从食、余声。”就是说,“馀”表示富饶、丰饶、富庶、富余的意思。“庆(qìng)”字,许慎《说文解字》无出。古敬恒、刘利《新编说文解字》说“庆,会意。甲骨文作' ’,左边是一个'文’,中间有一个'心’,表示心情诚恳;右边是一张鹿皮。合起来表示带着鹿皮,真诚地对人庆贺。小篆作' ’,上面是鹿字省略一部分;中间是'心’字,表示心意,下边是'夊’(suī脚),表示'往’。意思跟甲骨文相同。①本义:祝贺;②奖赏;③幸福。《易·履》:'大有庆也。’”12、难凭,不可凭信。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一折:“我和你难凭鱼雁。我每日价枕冷衾寒,则俺这宿世姻缘休等闲。”宋·晏几道《清平乐》词:“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宋·周密《玉漏迟·题吴梦窗<箱花腴词集>》词:“两窗短梦难凭,是几调宫商,几番吟啸!”
13、圣,【说文】汝颍闲谓致力于地曰圣。【扬子·方言】圣圣,致力无余功貌。14、初,【说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徐曰】礼之初,施衣以蔽形。【书·禹谟】率百官若帝之初。【蔡仲】愼厥初。又【礼·檀弓】夫鲁有初。【注】初谓故事。又【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气之始也。【韩愈诗】贤愚同一初。【韵会】又姓。15、未尝,①未曾,不曾。《论语·雍也》:“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宋·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台谏外,未尝与群臣接。”宋·苏轼《超然台记》:“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扬贞汰垢,倚公(袁可立)如左右手。戴星往来于各郡席,未尝一日暖于虎丘也。”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孺人想着外甥女儿,虽然傍着兄嫂居住,未尝许聘人家。”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子为相国,出亡未尝越境,返国又不讨贼,谓此事非子主谋,谁其信之?”《老残游记》第七回:“我自从挂牌委署斯缺,未尝一夜安眠。”《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今北军之来,三年于兹,行省统军马二三十万,未尝对垒。”②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没有。《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唐·元稹《崔弘礼郑州刺史》:“勑:朕读《诗》至于《羔裘》、《缁衣》之章,未尝不三复沉吟。”明·刘基《季民湖山义塾记》:“今予幸藉先人馀业,以自免于冻馁,未尝不惴惴于吾身。”③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并非,未必。《汉书·贾山传》:“又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天下未尝亡士也。”明·李贽《答周西岩》:“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鲁迅《通讯.一》:“即使再少一点,也未尝不可。”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鲁迅诚然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但未尝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成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西藏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