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卫立煌从香港接到了周总理的邀请,久别7年之后,他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当他抵达北京火车站时,周总理、朱德以及其他数位国家领导人亲自前来迎接,场面热烈非凡。随即,他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热情接待了这位久违的英雄。
不久后,毛主席亲自见了卫立煌,温暖的话语道出了深情:“我们已经17年没见面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你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番话,展现了对卫立煌的深刻认可。那么,作为一名曾为国民党效力的高级军官,卫立煌为何能受到如此尊崇?毛主席提到他有功,又是为何呢?
回溯到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此时,年轻的卫立煌满怀热血,决心投身革命,成为了孙中山的警卫队一员。卫立煌紧随孙中山的步伐,参与了无数次革命活动,他深受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坚定的革命信仰。经过多次战斗,他不仅赢得了革命经验,还锤炼了过人的军事才能,迅速从一个普通的警卫员晋升为团长。
展开剩余82%然而,孙中山去世后,卫立煌的军队被蒋介石收编,并参与了北伐战争。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卫立煌凭借卓越的军事才干和灵活的战术,很快打败了敌军的孙传芳,获得了蒋介石的高度评价,并晋升为第14师师长。
不久之后,孙传芳不甘心失败,再次发动反攻,击败了亲自指挥的蒋介石,直逼南京。卫立煌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带领部队,在龙潭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歼灭了敌军的主力,保卫了南京。
然而,在国民党内部,卫立煌的战功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可,反而因其崭露头角而遭到部分同僚的排挤。虽然蒋介石对他能力认同,但始终未将他视为亲信,卫立煌也深知这一点,感到孤立无援。
1932年,蒋介石亲自带领国军几十万大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红军进行围剿。尽管敌军人数众多,但红军依靠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抗争,屡次击败国军。在一次战斗中,蒋介石甚至承诺,谁能攻占金家寨,便将该地命名为该将领的名字。卫立煌不畏艰难,凭借独特的作战方法与强大的执行力,成功占领了金家寨,并获得了蒋介石的赏识,金家寨也因此更名为“立煌县”。
此后,卫立煌晋升为陆军上将,成为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尽管如此,卫立煌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革命军人的初心,他坚定地支持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并对蒋介石的内政政策深感不满。尤其是蒋介石主张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让他更加心灰意冷。
1936年,张学良为促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抗日,发动了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高度关注此事,派遣周恩来亲赴西安调解。最终,这次事变以和平方式解决,为国共合作打下了基础。在与周总理和朱德的多次会谈中,卫立煌逐渐深感共产党人的宽容与大度,内心的转变愈加明显。
抗日战争爆发后,卫立煌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他秉持“不干预、不夺权、不搞摩擦”的原则,成为八路军的名义上“上级”。虽然这一举动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诸多不满,卫立煌依然坚定地表示,任何抗日的部队他都会一视同仁。
在抗战中,卫立煌指挥多次战斗,巧妙分割日军战线,并予以围攻,屡次令日军陷入困境。日军华北司令香月清司也不得不承认,卫立煌真是“虎将”之名副其实。
然而,卫立煌的付出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在1937年的忻口保卫战中,由于部分国军指挥官的懦弱,日军一度攻入防线,卫立煌不得不紧急增援,并与八路军并肩作战。在这场战斗中,尽管最终未能取得完全胜利,但卫立煌和八路军共同抗敌,给日军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在这场战斗中,卫立煌深受共产党精神的感召,尤其是八路军的英勇表现,让他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深感失望。战后,卫立煌决定前往延安拜访毛主席,向其请教学问,了解如何更好地领导部队。
卫立煌的延安之行令他受益匪浅,毛主席的宽广胸怀和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深深打动了他。在延安,卫立煌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这次经历极大改变了他对党和民族的态度。
经过这次的触动,卫立煌回到西安后,积极支持八路军的战斗,并为他们提供了急需的物资。尽管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蒋介石密切监视,但卫立煌依然不为所动,坚信自己在抗日战争中的责任和使命。
蒋介石对卫立煌的立场逐渐产生了怀疑,并将他调往法国,但卫立煌的爱国情怀并未因此改变。在1941年,他积极投入战斗,担任远征军总指挥,再次获得了战功,但蒋介石依然疑虑重重,最终将其边缘化。
1955年,卫立煌终于回到了祖国,经过了7年的香港生涯。当时的北京火车站迎接他的不仅是普通百姓,还有周总理和朱德等重要领导。毛主席亲自接见他并称他为“有功”的人物,卫立煌感动不已。
虽然身心已受岁月磨砺,卫立煌仍继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958年,他因身体原因住院,周总理与朱德等人前来看望他,但病魔终究没能将这位老英雄打倒,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去世,享年64岁。
回顾卫立煌的一生,他曾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但他最终凭借自己的觉醒,选择了走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员。在中国人民心中,卫立煌永远是那位英勇、无畏的爱国军人,祖国永远怀抱着他。
发布于:天津市西藏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