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知的课堂跃入火热的田间,从基础的理论扎进鲜活的实践,从一个人努力致富到一群人合力振兴——这是一群榆阳“头雁”的集体蜕变之路,也是从“听讲人”到“带头人”的真实成长。
9月8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交流中心气氛热烈。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第五期)结业仪式在这里举行。又一批“头雁”学员顺利完成学业,他们带着满满的新知识、新思路和新联结,即将返回家乡广袤的土地,把学到的“金点子”变成振兴乡村的“金钥匙”。
仪式现场,满是收获的喜悦和按捺不住的干劲。镇川镇高粱柳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赵艳形容这次培训是“一场及时的学习提升,更是一次直抵初心的赋能”。她动情地说:“课堂上,我们认真聆听政策解读,把前沿知识记在本上、刻在心里;实践中,我们走进标杆项目,从彼此的案例里找方法、寻思路。这份收获,离不开领导的悉心指导,老师的倾囊相授,更离不开学员们的并肩同行。”
“我在白绒山羊育种养殖领域实现了‘精准提升’!”树兴养殖有限公司的杨建军兴奋地分享道,通过系统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智慧农业、绿色养殖等先进技术,还学会了市场调研、品牌建设等营销手段。“返程后,我将把知识转化为实效,让白绒山羊产业真正成为带动乡亲增收致富的产业。”
上盐湾镇寇寨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高锦勇则从更宏观的角度谈到:“专家解读帮助我们跳出‘一亩三分地’,学会站在区域全局谋划产业。尤其是全产业链融合的内容,让我们清晰看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价值路径。”他强调,“头雁”不仅要自己飞得高、飞得稳,更要把“知识力”转化为带动一方发展的“生产力”。
作为导师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员赵春平欣喜地看到了学员的蜕变:“他们从最初的产业思路模糊,到如今发展路径清晰;从对政策陌生,到熟练运用金融、品牌等手段为产业赋能;从单打独斗的致富能手,成长为资源整合、带动共富的‘领头雁’。”他承诺,学校的导师团队将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做学员坚实的后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徐海介绍,自2022年6月起,学校与榆阳区合作实施“头雁”培育项目,三年共举办六期培训,累计培养325人,已实现“一村一‘头雁’”目标,并探索出可复制、能推广的“321+N”培育新模式。他寄语学员们:“‘头雁’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希望大家做一颗火种,把新技术、新理念、新作风带回去,真正在榆阳大地上点燃产业振兴的燎原之火。”
榆阳区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王国正对培育成果深感欣慰。他表示,通过持续三年“理论+实践+答辩”的三段式精准培育,目前全区317个行政村已实现“头雁”全覆盖,“头雁引领、雁阵齐飞”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他特别指出,西农专家今年七下榆阳,把论文写在了榆阳大地上,双方形成了培训、实践、反馈、提高的良性循环。
焕然一新的“头雁”们返回家乡后,通过组建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平台整合资源、延伸链条、创建品牌,实现抱团发展;借助土地流转、就业吸纳等方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生产,真正实现“村村有产业、人人有事干”;在做强传统农业基础上,还带动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数字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面对乡村振兴的新考题,王国正对“头雁”们提出殷切期望:要持续学习,跳出农业看农业,紧盯市场变局;要突出带动,变“单干户”为“排头兵”;要树立品牌意识和市场思维,主动融入现代产业链;更要常怀敬畏,扎根土地、服务乡亲,努力成为政治过硬、技术过硬、群众信赖的“兴农人”。
“头雁展翅感恩区委引领,学员逐梦铭记政府护航”“西农智慧引航程,头雁振翅兴榆阳”——仪式最后,学员代表分别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榆阳区政府送上锦旗。学员们表示,学习的结束是实干的开始。返回家乡后,定将把学到的政策用到位、把好的经验落到底,与群众一道奋斗,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的“头雁”故事,谱写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记者:王婕
西藏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