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千多年前《荀子・劝学》中的智慧,在盛夏的高家社区活动室里化作了靛蓝浸染的生动实践。为响应“以文化人”的社区治理理念,激活非遗文化在当代社区的生命力,2025年7月25日,成都市新都区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高家社区,在社区一楼活动室开展了“靛蓝承古韵・巧手结绳赋彩”非遗扎染活动。孩子们以布为纸、以绳为笔、以蓝为墨,在折叠与浸染间,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为社区文化治理注入“手作温度”。
蓝染启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生态智慧。活动伊始,邹老师以“一块布的千年旅程”拉开序幕。以“见物见人见生活”为主线,以《天工开物》古法染技为引,缓缓讲述:“早在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用板蓝根、蓼蓝等草木提炼染料,用绳结束缚布帛,让自然之色在经纬间晕染出独一无二的花纹——这便是扎染,是古人‘天人合一’生态观的生动诠释。”
随后,她特意展示了一组明清时期的扎染纹样拓片:“你们看,这‘冰裂纹’像不像冬日湖面的裂痕?这‘蝴蝶纹’藏着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今天,我们不仅要学技艺,更要懂这份‘取之自然,还之纯粹’的智慧。” 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好奇地触摸着桌上的天然染料,有的小朋友表示见过的染布场景,历史与当下在这一刻悄然衔接。
巧手生花:亲子共织的“蓝白交响”。扎染实践正式开始前,邹老师现场演示“三角扎”“鹿胎缬”等经典技法。社工则将早已备好纯棉方巾、天然靛蓝染料、棉线、剪刀等材料分发给孩子们。孩子们以绳为笔、以布为纸,在家长协助下将素布扎结成百变纹样。
展开剩余74%“先把布对折,像这样折成三角形,再用绳子在边角系紧,记住‘扎得越紧,留白越清’哦!”邹老师一边示范,一边提醒。起初,孩子们的绳结歪歪扭扭,家长们便手把手教他们打“十字结”“麻花结”;有的孩子想做“星空纹”,便在布上随意点缀小绳结;还有的家庭合作设计“对称图案”,妈妈扶着布,孩子专注打结,笑声与讨论声此起彼伏。
浸染环节更是充满惊喜。当孩子们将扎好的布用滴染法或浸染法,把原本纯白的布帛或帽子、帆布袋渐渐晕出浅蓝、靛青或彩色,提出来晾干再解开绳子的瞬间,“哇——”的赞叹声不绝于耳:有的布上绽放着不规则的“蓝花”,有的像流动的“星河”,还有的孩子扎出了彩色的“太阳”……有个小朋友举着自己的作品说:“原来不用画笔,绳子和染料也能画画!”。
两个小时里,活动室里蓝白交织,亲子间的默契、邻里间的互助,与扎染的纹路一样,层层叠叠织就成温暖的社区图景。
染韵承情:从布帛到社区的文化共鸣。活动尾声,风格各异的扎染作品像一面面承载着创意与温情的旗帜,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互相介绍,互相欣赏。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本次扎染活动以非遗为桥,成功将“指尖技艺”转化为“社区凝聚力”。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文化自信”与“社区共同体”建设,本次活动将“生态文明”“文化自信”融入实践,青少年通过植物染理解“绿水青山”内涵,呼应二十大“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它以“民胞物与”的共同体精神为内核,用扎染的“蓝白密码”唤醒社区成员的文化认同。
以染润邻:非遗赋能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这场活动让青少年通过实践,读懂了古人“取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活动全程贯穿“绿色传承”理念,结合“美丽中国建设”国家重要战略目标,让亲子在合作中增进情感,让邻里在交流中拉近距离,引导青少年从“草木智慧”中思考可持续发展社区文化治理之道,构建起“以染会友”的社区互动新场景。
活动最后,有孩子和家长提议组建“社区非遗社”,计划以“非遗+社区”模式,让更多传统技艺走进居民生活,激活社区文化新生态,让文化传承转化为社区自治内生动力和持久动力。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草木无言却传千载文脉。本次活动以靛蓝为舟、绳结为桨,载社区童心驶向文化长河深处。当扎染的蓝白纹路印上童真笑靥,当古法技艺化作邻里温情,非遗不再是橱窗展品,而成为基层治理的“活性细胞”。
未来,我们将持续以非遗为触点,织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社区文化图景,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社区焕发永恒生机。
合影
邹老师以“一块布的千年旅程”拉开序幕
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扎染的快乐
特殊儿童的艺术之旅
孩子们大方展示自己的作品
作品展
发布于:四川省西藏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