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谁能想到烂尾的售楼中心、废弃的家居商城,这些看着没有一点用的废弃建筑,竟然还能衍生出新的商业生机,超多短剧剧组找到这些地方来取景,这股风潮有多猛?就在今年,微短剧行业的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了中国电影的年度总票房。
在郑州荥阳,恒大养生谷那个停工多年的售楼处,一度成了剧组眼里的香饽饽,而在西安,一栋写字楼干脆摇身一变,挂上了“西安小横店”的名号。
烂尾楼要迎来新商机?这些地方拍出来的短剧质量好吗?
快与慢的天作之合
这门生意能火,一边是短剧产业对快速出片的极致追求,另一边则是闲置地产深陷无法处理的问题中,刚好两者一拍即合,一部短剧从开机到杀青,周期短得吓人,最快的甚至只要三天,常规的也不超过五天。
这种堪比闪电战的制作模式根本没时间给你从零开始搭景,剧组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那种能“拎包入住”的现成场景,那些停工的地产项目恰好满足了这一点,比如郑州那个恒大的售楼处,里面的水晶吊灯、大理石地面,都是现成的豪华装修,简直是为“霸总”题材量身定做。
剧组一来,机器架好就能拍,省去了大笔美术置景的费用,更关键的是成本,短剧预算有限,每一分钱都得掰开花,这些闲置空间无论是烂尾楼还是旧商铺,租赁方式极其灵活,按天计费,甚至按小时都行。
这种低廉的价格,对成本敏感的剧组来说是致命的吸引力,而烂尾楼独特的荒废感和能出片的氛围,又为悬疑、末世类题材提供了天然的场地,连特效钱都省了,反观地产这边,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恒大的项目因为开发商资金链问题,一停就是好几年,部分土地甚至都被政府无偿收回了,郑州金水区的凤凰城家居市场曾经是行业地标,总面积足有40万平方米,后来也逐渐萧条,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没有发挥出用处的建筑就是纯粹的资产过剩,每天都在流失价值。
现在短剧剧组的涌入,就给这些沉寂的建筑带来了一线商业生机,哪怕租金收入只是个零星添头,但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和难得的人气,这无疑是一条门槛极低的盘活方法。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于是剧组像疯了一样四处寻找那些被暂时没有用处的建筑,山东聊城就曾有地产项目,把自家营销中心被短剧取景当成一个宣传亮点,但很快对商业机会敏感的资本和地产商开始主动出手,把这种“临时搭伙”的生意,变成更加系统的模式。
一个最有名的转变是在郑州的凤凰城家居市场,那里部分区域被改造,直接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短剧拍摄基地,上百种场景被搭建起来,从逼真的医院、超市到学校,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一个“场景超市”。
同样在郑州,聚美优品的陈欧主导投资了上千万元,将一个闲置的电商产业园,改造成了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今年七月一开放立刻吸引了大量剧组蜂拥而至,每天能同时接待超过10个剧组。
到目前为止,这里的摄像机已经为650部短剧记录下了最后一帧画面,新郑的木马基地前身是一个产业新城服务中心,这里拍出的短剧成绩更夸张,已经拍了超过700部,随后地产巨头也坐不住了。
绿地集团在郑州高调推出了“剧引力”短剧基地计划,打算把旗下包括千玺广场在内的20多个存量项目全部盘活,他们的目标很大,年承接量超过1000部短剧,地产商的角色正从一个被动的收租公,转变为主动的产业服务商。
郑州市出台政策,明确鼓励利用闲置楼宇和旧厂房建设短剧基地,甚至要求各区县至少要培育一个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的场地,国家自然资源部也发布指南,支持盘活城市存量空间。
这些基地不再是无人问津,而是逐渐形成了产业生态,在聚美空港,已经有制作、发行等上下游公司入驻,从剧本孵化到拍摄发行,一站式服务让效率变得更高,剧组的集中到来,还直接带动了周边的餐饮、住宿和道具租赁,一条新的产业链正在悄然形成。
淘金热下的冰与火
市场规模预计今年将达到504亿元,明年更是可能冲破630亿,在如此巨大的蛋糕面前,一场关于场景的“淘金热”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但是商业繁荣的景象之下,不同的资本正在激烈碰撞,风险的阴影也随之而来。
这门生意的根基其实相当脆弱,恒大养生谷那个曾经火爆的售楼处,最近突然就暂停了短剧拍摄业务,据说可能要改成企业办公,这也能看到短剧业务终究是快速成片的方式,一旦业主有了更好的规划,就得随时准备让路。
有些基地被热钱冲昏了头脑,前期豪掷数千万元进行豪华改造,然后为了快速回本,定下了令人咋舌的高昂租金,结果呢?小成本剧组当然不会去,去了也不能存活多久,整个基地陷入全天熄灯、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形成恶性循环。
但也有人走出了另一条路,一条更贴合短剧“草根”属性的路,有基地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发现市场上近八成的现代剧都绕不开医院场景,于是她没有大拆大建,而是用极低的成本,精打细算地改造出一个高品质的医院场景,定价也极其亲民,12小时只要3000元。
结果档期迅速被占满,成本很快就收了回来,这种模式的成功,说明如果有人想要服务好短剧这个行业,就必须深刻理解它低成本、快周转的核心逻辑,与此同时,同行业的内卷也越来越严重。
既然医院场景是刚需,那就人人都建医院,市场快速发展,导致场景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很多基地缺乏自己的特色和壁垒,最终只能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烂尾楼这些闲置空间,不再仅仅是城市里无人问津的背景板,本来是直接被抛弃也不会再盘活的建筑,但是被有心人反过来吸收、戏剧化,成为了短剧创作的重要基地,网络上,一些剧名就足够说明问题,比如《房子烂尾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类短剧,巧妙地将烂尾楼这个戳中无数人痛点的问题,与爽文、逆袭这些网络流行的叙事元素结合起来,竟然直接迎合了观众们的看点,在山东,一对购买了烂尾房的夫妻,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困境。
他们干脆自编自导,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拍成了短剧,发布在社交媒体上,没想到这种本来只是真实生活的创作,让他们迅速走红,收获了超过51万的粉丝,短剧与闲置地产的结合,解决了烂尾楼,变成人人争抢的香饽饽。
西藏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